写给岁末年初的上纽er:破茧成蝶 挫而弥坚

岁末年初,既是欢庆的时刻,也是回顾的季节。我们邀请了几位上纽老师,从他们当年某个令人沮丧的经历或挂过的科谈起,聊聊各自求学乃至人生中曾经历的或大或小的失败,以及他们的反思和感悟、建议与鼓励。

几位老师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文化。他们的人生有不同的剧本,面对挫折或失败也有着各异的回应——

他们有的坚持梦想,终让梦想成为了一生坚守的事业;而有的,梦想立而破、破又立,如今过上与计划截然不同、却依然满心感恩的生活。他们有的规划长远,沿着一条轨道径直向着一个目标前进;也有的不怕折腾,大胆试错,在变化中不断调整方向,一直走着未走过的路并享受沿途的风景。

他们每个人都在经历中成长,在挫折和失败间逐渐认识和发现自己。

当新年伊始、新的学期来临,你是感觉被一双无形的大手裹挟着推向未来,还是带着好奇和笃定,满怀信心地期待明天?不论如何,每一种情绪都是被允许的,每条可能的路径也都当被尊重。

人生的剧本有无数种写法。面对嘈杂的声音,如何听从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航线?老师们愿以他们的经历故事,作为站在你身边的人,给出一些可能性。

 

你以为自己摔得如此惨烈

回望,它却成为一个漂亮的转身

 

@翁韡韡 经济学实践副教授、经济学本科培养负责人(来自中国)

高考那年,从没想到自己会考那么差,成绩下来之后我哭了两天。一方面自己很难过,觉得愧对父母,一方面要安慰我母亲,因为她比我更不能接受这个结果。哭够了,我接受了现实。去哪所大学已不是我能改变的了,但我不想止步于此,读研还有选择的机会。

我知道第一学历不够优秀,要进到心仪的大学读硕士,真的是要在各个方面更突出才行。于是从进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为之努力。现在回看,当年高考的失利也让我提前在心态上为大学生活做了准备。当我选择接受现实、专注于自己所能做的,尽量不去纠结不可控的部分,压力也小了许多。

申研的过程很孤独。没有同行的伙伴,老师能提供的帮助也非常有限。我想留学,但在那个年代,信息并不好找,中介贩卖的除了信息更是焦虑,申请的每个环节都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在网上扒,我丝毫不敢松懈,生怕弄错任一环节。

当拿到港大offer的时候,我哭了。那天正好是愚人节,仿佛上天跟我开了个玩笑。绷紧的弦终于松了,我在那天释放了之前专注于做事而未能释放的所有情绪。后来,我有幸在香港大学一路念到了博士。

 

1
左:翁韡韡在香港大学博士毕业
右:翁韡韡在上纽的课堂

 

现在,对于失败,我的理解是,它注定会带来阶段性的压力,譬如与同辈比较而来的压力,爱你之人的期待带来的压力。然而压力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动力,甚至可能成为重担。所以,在感受到压力的时候,我会尽量提醒自己行动起来,专注于当下可以做并且应该做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不但可以疏导压力,所产生的正面回馈还能成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一边做着,一边思考着,即使有小小的挫折,也可以接受,只要还在前行的路上。

 

@Raymond Ro 商学教学副教授、商学部副主任(来自加拿大)

我的职业路径跨度很大:现在上纽教商学课程,这之前从事律师行业,做过专利代理人;还当过生物医学工程师。说起失败,于我而言,人生道路没那么平坦,高低坎坷都经历过。

说来你们可能不信,小时候我是职业滑板选手,成为Tony Hawk是我的梦想。我苦练各样花式技巧,父母也很支持,可就在八九岁时,高强度训练导致了关节炎,疼痛加治疗,我整整一年膝盖不能弯。十岁那年,在医生的劝说下,我彻底放弃了滑板梦。这是我人生遭受的第一次大打击。

我转而去练网球,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赢过加拿大东南地区联赛,排名全国前20,还上过网球杂志。可就在我的运动员生涯发展飞速上升阶段,意外发生,我摔伤了手腕,手术后一年不能训练。我的职业网球手之梦就此断送。那年我16岁。对于一个有潜力的年轻运动员,这种打击……可想而知。

 

2
左:Raymond(中)夺得多伦多跳远比赛六年级组冠军
右:大学期间,Raymond曾获得加拿大中西部地区网球单打(1998)、双打(1999)及团体赛冠军

 

很长时间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在医院求医问诊的经历让我考虑学医这条路。我在大学选了最难的课,修了物理、生物双专业,还辅修了化学和数学,成绩不错,老师也对我寄予厚望。可这一次,因为经济原因,我止步于医学院。这不仅对我,对我父母也是打击。

本科毕业,人人都有耀眼的offer,而我没收到任何offer,不知未来何去何从。其间的痛苦可能已不是一次考差分数那么简单。那时我常常问自己,人生的答案到底在哪里。

在大学导师建议下,我临时改申了可提供经济资助的热门专业——生物医药工程。接下来,花了六年拿到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博士学位,开过创业公司,又去了法学院,做了律师。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一次次将我的人生推向新的岔路口。

我在法学院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毕业一年后,为了跟当时还是女友的她来中国,我不得不放弃工作,甚至所学的法学专业,重新在中国找工作。偶然的机遇,来到当时位于华东师范大学的纽约大学上海中心——上纽的前身教商学课程,就此入了教书这一行。自那以后,我爱上了教书,就再也没有回头。我常跟自己的学生说,我发现这就是我注定要做的事。

 

3
左:Raymond从德雷克塞尔大学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
右:Raymond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人生路上接二连三的坎坷,每一次都让我筋疲力尽,备受打击。但回头看看,人生的剧本我并不想改写。每一段经历我都很感恩,因为每段经历都在建造我的品格,在这过程中,我的骄傲被一点点磨掉,韧性一次次被拓展。这些经历成为我去到下一阶段的铺路石,也让我对今天所拥有的心存感恩。

不管是糟糕的考试成绩,还是遭受自觉不可挽回的重创,我现在认为,没有一个痛苦毫无意义。终有一天,等你拾起生命中各样的碎片,你会发现它们拼凑出更为完整的拼图。这就是我得到的人生启示。就像披头士的歌里所说,“Everything will be okay in the end. If it's not okay, it's not the end.” (每件事最终都会成为好事,如果不是好事,说明还没到最后。)

 

经历的意义在于引导,而非定义

在失败和放弃的清单中认识自己,不一定去踩别人的脚印

 

@Emiliano Catonini 经济学副教授(来自意大利)

作为意大利的小镇少年,我是上了大学才第一次离开家,来到米兰这样的大城市。刚上大学,我以为只要上课好好听讲就能有好成绩,因为高中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成绩还不错。等期中考编程课挂科,我傻眼了。

在沮丧中摸索,我找到了窍门,就是学会switch(变通、调整)。应用于学习中,就是改变思维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的接受肯定是吃不饱的。在课上,我开始用不同的视角、主动地去理解材料,全力吃透它。边读边自问自答,不囫囵吞枣,也不把问题留给教授去解答。

那门课的期末考我最终得了A。

 

4
本科论文答辩结束后,Emiliano如愿拿到了学士学位证书

 

这只是个小小的例子,当然之后也有无数的失败。我想,要是当初没有挂科而只是得了个B+,我改变的动力可能就没那么足了。人都不容易改变。我需要这种冲击让我警醒。

我觉得人生的switch(开关、变通)很重要。

很多时候之所以无法承受失败,是在于我们对结果的解读。有的同学会因为一次或数次失败的考试质疑自己的能力,而我绝不这样看。你可以变通一下心态:一次考不好可以再试,如果反复在一门课上失败,那也仅说明这或许不是你未来的方向罢了,你可以就此调整方向!(当然,也要做到问心无愧。)

当然,我的调整也不都因为受挫或失败。有时是在生活变成习惯的日常,或在我觉得失去兴趣之前,我就想做出改变。我把各种经历当作人生的探索和引导。

有人在学生时代就定下清晰的规划,可于我而言,一条路走到黑一点意思都没有。我从来没有特别清晰的规划,只是不断去试错,去调整。我相信,如果消极等着,天上肯定不会掉馅饼;但只要主动尝试不同的东西,前面的道路就会一点点明朗起来。

大学时,我试过不同专业,先是能源工程,以为自己是去拯救地球,结果发现是学“烧锅炉”——开个玩笑,至少在米兰是这样;然后我换到工业工程与管理,觉得没意思,去学了经济,还有商务战略。毕业后,我去了一家大的技术公司工作,做过产品管理、营销推广,甚至还想过做记者。

一番折腾后又回到校园,读了经济学博士学位,从微观变到宏观研究,最终将博弈论研究作为我长久的事业。那时我也未曾想过有朝一日会做大学老师,去读博不过是因为对这一领域感兴趣,想了解更多。

正是这份开放的心态,让我去到俄罗斯投奔一份合适的工作,从此开启了学术生涯,也在那里遇到了现在的妻子。后来有机会来到中国工作,我也非常乐意,即使这从来不在我的人生规划里。

 

@Anna Hopper 交互媒体与商学及社会科学实践助理教授(来自美国)

遇到挫折,有的人迎头而上,有的人绕道而行。我肯定属于后者。

我带着学数学或工程学的想法进了大学,可是大学第一学期第一门课——多元微积分给了我下马威,不理想的成绩让我直接放弃了选理工科专业。现在想来很后悔。很多年后,更理性地回看,我意识到,当初那门课成绩不好,不是因为我不擅长,也不在于我不努力,而是因为我跳级选了难度过高的课程,而且没有给自己时间去适应。

后来,我有机会还是修读了许多与数学和统计学相关的课程,成绩提升了很多——现在我也常用这些知识做社科研究。

如果放到今天,我绝不会再让那一门课的差成绩决定我的选择。

人生越往前走,受挫的机会也越多。不过我发现自己面对挫折更游刃有余了。如果有问题一时半会解决不了,或做不好,我肯定不会PUA自己,或据此定义自己。我允许自己做不好。我会先把它放一边,给自己定个期限,过几周再来处理。当然,再做不好,我也更擅长做减法了——因为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做到100分。

我知道现在的同学们压力都很大。有同学成绩不理想,和我聊着聊着就哭出来。我会先陪着他们,直到他们心里感觉好受一点。当然也会跟他们分享自己失败的经历。不过更重要的是,等他们冷静下来后,帮他们一起分析原因,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调整。通常经过一番整理,你会发现这些糟糕的结果不是不可逆转的。

恰在这个过程中,你在发现什么是自己擅长的、喜欢的,为未来职业的选择做参考。这就是成长,不是吗?

 

FAIL AND FAIL BETTER, AND IT’S OK NOT TO BE OK.

愈试愈勇敢,愈败愈漂亮;就算不OK也没关系

 

@Eric Endo 数学访问实践助理教授(来自巴西)

虽然我现在研究数学物理,但刚上大学时,我非常不擅长物理,还有计算机。我上课完全听不懂,作业都靠同组同学,记得有一次一起做小组作业,同学在忙,我却在他面前睡着了。

作业好过,考试就麻烦了。我连续挂科,最后一次补考机会,拼命学习,连蒙带猜,最终10分考了8.5分,过了。

我克服困难的动力是什么?你们或许会期待我说远大的理想,失败乃成功之母之类的。不是,我当时想的只有怎么才能不挂科。现实很骨感,情况很糟糕,哪有功夫想别的。我很挣扎,心态也崩了,更没有力气安慰自己说失败于我有益……没有的。完全是熬过来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有时我们以为同学、朋友、教授都走在你前面,没有人在你身边。这只是假象,是谎言。觉得沮丧的时候,可以一个人呆着,但千万记得你不是一个人。当情绪无法处理的时候,一定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学校咨询室等资源用起来。

我在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总会这样叮嘱他们,要记得It’s ok not to be ok.(不OK也没关系。)我们都是人啊,有得意时,也有失落时。我知道读书时的GPA对大家来说很重要,但别忘了,我们来这里是为了学会学习,为了增长好奇心,为了学会享受发现新事的乐趣。

 

@Marcela Godoy 交互媒体艺术学艺术副教授(来自智利)

我从小爱做手工。记得初中的手工课,我第一次得到了很差的分数。我做的刺绣作品一塌糊涂,也没能完工。

可能对别人来说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那个小小的我来说,我很怀疑自己能不能继续这个爱好。

可是因为我真的太喜欢了,就算失败,我也继续做。就算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我也在做。

现在,我所热爱的,成了我的工作和事业。不可避免地,我仍然在失败。

动手越多,失败的次数越多,我已经习以为常,甚至还在TEDx上专门讲自己失败的经历。如果第一次就做得完美,你学不到什么。失败了你才会去看哪一步可以调整,哪个选择有失误。

一个好作品,永远需要打磨。

 

6
左:十岁时,在那所极其看中手工活儿的女校,Marcela还参加了校体操队。那成为她学习失败功课的另一处地方
右:Marcela的出生地——智利瓦尔帕莱索(Valparaí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