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翻译中迷失

2016年10月 28日

翻译和火车事故有什么关系?翻译出了问题,就像火车脱轨一样,后果惨不忍睹。

 

10月20日,Maghiel van Crevel教授在一场关于翻译和中国诗歌“可译性”的讲座上,用多张火车、火车轨和轨道桥的图片,来诠释翻译的含义,翻译的目的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搭建桥梁。讲座中,他以翻译中国诗歌为例,进一步阐述了翻译的重要性。

 

Maghiel van Crevel教授是莱顿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曾翻译中国著名诗人北岛、多多等人的诗作。作为一名诗歌翻译家,Maghiel列举了在翻译过程中诸多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挑战。

 

Maghiel说,“如果在反事实的表达上有难度怎么办?如果一种语言根本不存在那个词怎么办?比如说,如何将‘桑拿房’这个词翻译成斯瓦希里语呢?”

 

Maghiel举了一个中文翻译成荷兰语的例子,说明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困境。中文是“他的心又不是木头做的”。作为一个荷兰人,他知道应该按照荷兰的文化习惯,把这句话翻译成“他的心又不是石头做的。”然而,

 

Maghiel想,也许只有按照中文原模原样地翻,他的荷兰读者才能理解到,中国人喜欢用‘木头’来形容麻木和木纳。

 

Maghiel的主要著作包括Chinese Poetry in Times of Mind, Mayhem and Money (在这里免费下载),其中文版《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从1980年代到21世纪初》,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底出版。

 

讲座中,Maghiel还进一步阐述了诗歌,尤其是中国诗歌的“可译性”。他请在座听众思考,是否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翻译的。“比如,中国诗歌经常用‘ang’这个后鼻韵母来押韵。但如果要将中国诗歌翻译成法语或者德语,诗歌就失去了它的韵味。由此,我们会认为诗歌是最无法翻译的文学类型。”

 

不过Maghiel说,也正是这个原因,诗歌对译者来说,是最诱人、最具挑战的文学类型。“基本上,翻译就是在挑战译者的智慧极限。”

 

上海纽约大学写作项目语言讲师David Perry,在讲座上介绍了Maghiel的著作。全球中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Lena Scheen,主持了此次讲座。

 

此次讲座由读书会系列活动联合举办。10月27日,还举办了韩国诗人金基泽和中国诗人韩博的作品朗诵会。讲师Dan Keene介绍了两位诗人并主持了朗诵会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