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国画,到皇家陵墓出土的古代纺织品,再到具有百年历史的神圣日本佛像雕塑,上海纽约大学学生在“智慧的回响:佛教造像、文物修复与数字化”工作营中近距离接触了各种文物修复和保护技术。该工作营由上纽大环球亚洲研究中心和交互媒体艺术项目联合举办,包含一系列演讲展示和研讨会。
上海博物馆古纺织品修复师罗曦芸向学生们展示,她的团队如何利用数字工具分析唐代陵墓出土的一件服装的损坏情况。
上海博物馆和东京艺术大学的文物修复师们分享了修复工艺的细节,展示了数字技术可以如何协助传统技术更好地保存与修复艺术品。在肯定数字保存技术强大功能的同时,文物修复师们也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历经时间考验的传统手工工艺的重要性。
修复师用3-D建模和打印技术制作了一块新零件,完美修复了一个年代悠久的受损木质雕像。
“我们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里专攻数字保护技术的学生,也必须要学习传统的文物保护技术,”东京艺术大学的Yamada Osumu教授说,他已经在佛教艺术数字保护领域工作了几十余载,经历了保护技术几代的更迭发展。“如果我们只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技术,而忽视了他们对传统工艺的理解与认识,那么学生们的工作便会失去意义。”
东京艺术大学Yabuuchi Satoshi教授的一名学生用传统技术复制了一樽古代佛教雕像。 Yabuuchi教授的学生都会接受传统和数字保护技术的全面培训。
交互媒体艺术助理教授陈无畏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陈教授主要研究印度尼西亚、中国四川和甘肃地区佛教文化古迹的数字文献。
“数字成像技术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具象的古迹和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故事,但这些技术也需要与几代匠人和文物修复师们的原则以及实践经验相结合,” 陈无畏教授说,“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不同文物保护技术之间的交流,也帮助我们的学生在数字化文物保护的实践中更进一步,增进学生们对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的尊重。”
Yamada Osumu教授正在演示,如何用价格不贵的特制软件和iPad扫描一幅简单的打印图像,然后投影出提前录入的佛教神像的全息3D影像。
在陈无畏教授执教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和“佛教造像数字修复”课程上,学生将有机会尝试在课程作业中运用这些知识。2022届学生张力表示,此次工作营让他对数字技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研讨会让我学会了对数字保护技术进行批判性思考。因此,在实践自己的文物保护项目时,我一定会更加注意尊重文物本身的原始文化及风格,”张力说。
2022届学生朱彦儒表示,研讨会帮助他了解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数字保护技术之间的共通之处,他会将这一点融入他未来的实践中。
“正如Yabuuchi教授和Osumu教授所说,文物保护和修复就像音乐创作:虽然现在有了许多现代化的创作方法,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人类最初是如何创作音乐的。 因此,尽管数字保护技术如今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能喜新厌旧,忽视和放弃传统的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