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于七月初揭幕首个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修班,该项目由上纽大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CASER)与上海大学携手主办,上纽大负责的英文授课的三门“专题模块”课程(Advanced Courses),将迎来约80名来自六个不同国家的年轻社会科学学者参与其中。
该暑期研修班最早由上海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于2012年开办,今年上海纽约大学首次作为主办方参与,继续推动项目发展。在过去的十年中,暑期研修班已发展成为了中国社会科学量化研究方法领域最被认可且延续最久的项目之一,为超过5000人次的来自世界300多所不同机构院校的年轻学者与研究生提供了量化研究方法相关课程培训和学术圈交流机会。学员的研究方向涵盖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科学、传播学,以及公共行政等学科领域。
今年,接手暑期研修班的上纽大CASER推出了三门英文授课的“专题模块”课程,包括“计算社会科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空间分析导论”(Introduction to Spatial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ce),以及“倾向值分析”(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英文课程将在7月15日至31日间于线上进行。
为庆祝研修班开办十周年,以及英文SSCI期刊《中华社会学评论》(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改刊十周年,上纽大CASER还在6月25和26日举办了一场研讨会,汇集了来自20所中国一流学术机构的35名年轻的社会科学学者。他们作为各自领域非常活跃的学术新星,分享了涵盖多个主题的思考与研究发现,包括中国法院裁判的地方性、中国性别角色观念的变迁,以及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
“此次研讨会应该说是自疫情以来中国量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大的会议。包含六位青年长江学者在内的多名受邀演讲嘉宾,都曾在其学术生涯早期于《中华社会学评论》上发表过文章,或参与过研修班的学习。现在,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活跃的研究者。”上纽大CASER创始主任、御风全球社会科学讲席教授吴晓刚说,“我们很高兴看到研修班以及期刊对他们学术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吴晓刚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
除了分享研究成果外,与会学者们还着重探讨了诸如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量化研究方法能够如何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各种学科交叉研究中,比如文化研究、教育、性别研究、法律、公共健康,以及公共政策领域。
在上月末的研讨会上,吴晓刚教授还分享了上纽大CASER和纽约大学社会学系合作开展、于2021年4月份完成的“美国新冠疫情期间的生活经历与社区”追踪调查的最新发现。两期调查的结果表明,疫情进一步加深了美国社会的社会政治分裂。他还将美国的结果和中心之前针对武汉、香港对新冠疫情反应的研究结果做了对比,着重探讨了导致三个社会对疫情产生不同反应的因素。
“推动不同社会成功应对疫情的因素包括政府应对能力、社会信任和领导力。失效的政府、极化的社会,以及无能的领导力,会导致应对不力。上海纽约大学从事这一议题的研究,处在一个独特的地位,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吴晓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