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咖云集上海,打造应用数学“新殿堂”

“非线性数学在物理及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在上海纽约大学召开

人到底是如何获得意识的?大自然的污染是由人类的行为导致还是由人类的意外事故而泄露出来?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并控制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这些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都可以从数学中寻找到答案。6月8-10日,首届“非线性数学在物理及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 (http://icmnnps.org/)在上海纽约大学召开,全球多所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云集上海,多学科交叉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会议将应用数学领域的诸多世界顶级学者邀请到上海,共同探讨如何将数学应用于神经、物理科学,以及更多前沿的学科领域。

顶尖学者齐聚上海

本次会议背后是一支国际顶级的学术委员会,由7位顶级教授组成,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汪小京教授、美籍华裔数学家林芳华教授和著名数学与物理学家Charles Newman教授,Charles Newman是美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两院院士”。 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交锋。为期三天的会议期间,登台的25名讲者来自世界顶尖大学和研究院,这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纽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巴黎五大、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吸引到大量博士生、博士后、青年教员,其中不乏资深教授,他们构成了会议的主要参会人群。他们大部分来自中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还有一些学者专程从国外远道而来,比如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特地赶来参会的学者。

跨学科的奇妙碰撞

与大众通常理解的艰涩数学理论不同,此番顶尖讲者带来的话题新奇而有趣,比如,向日葵花籽神奇的斐波那契排列现象,海浪的不同组成形式,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现有知识来更好地预测多样的深海系统。这是数学的魅力,也提示着我们:科学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本次会议讨论和理解在神经和物理科学领域里非线性数学可扮演的角色,会议聚焦非线性数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它在神经和物理科学中的应用发展情况。 这一切激动人心的研究背后离不开跨学科的交融。本次会议是一个前沿跨学科交流平台。这是首次聚合两大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数学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脑与认知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合力举办的国际会议,关注最新的前沿学科交叉进展。 本次会议也将与中国科学家达成广泛互动,促进创新合作。学术委员会成员、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杰出教授Gregory Forest谈到,“搭建这一跨界学科交流平台对科学研究的意义是未知和难以估量的,这是一项高度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工作,促成与会学者在3年、5年后的合作机会,碰撞出更多新的研究成果。”

打造应用数学“新殿堂”

本次会议有一个特别议程:共襄David McLaughlin的学术成就。与会者达成的一项共识性议题是,向纽约大学教务长David McLaughlin教授在非线性数学与神经和物理科学领域所作出的诸多贡献致敬。 对很多应用数学领域的后来者而言,David McLaughlin既是学者、合作者,也是许多人的精神导师、令人敬仰的科研领袖。因此,本次会议不仅仅是一次学术交流,也是一次大型的“同门聚会”,共庆David McLaughlin教授的卓著成就。 在西方科学界,尤其是数学界,相当注重“血统”,因而本次会议也相当于是一次应用数学家的聚会,David McLaughlin教授的两个儿子Kenneth McLaughlin教授与Richard McLaughlin教授也都是知名的数学家,他们作为演讲嘉宾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同时也是学术委员会的成员。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纽约大学已被公认为‘应用数学的殿堂’,这是对它学术地位的认可,或许未来,我们可以在上海建造一座‘新殿堂’。”Gregory Forest教授满怀兴奋地说,“这次会议也希望给科学界的年轻一代传递信号,向他们抛出了大量的科研最新方向,因此,未来合作与发展充满无限可能。” 上海纽约大学科研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脑与认知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主任汪小京教授称,希望借此会议,刷新外界对上海纽约大学的认识,“除了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上海纽约大学也是一所研究型大学,我们着眼于许多前沿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在重点研究的数学、神经科学,以及作为其交叉点的计算神经科学领域,我们都在不断获得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