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经济学教授Adam Brandenburger:创新,是本能

1. 让创意诞生

上海纽约大学东楼的四层,有一个玻璃合围而成的教室,其壁之一隅,贴着一棵“树”。

作为上纽大创造力与创新研究项目(以下简称“PCI”)的大本营,这里“室”如其名。没了实体墙的遮挡,思维更容易跳脱窠臼。

 

此“树”将项目概念视觉化,简述其构成及核心思想,由PCI成员、交互媒体与商学(IMB)实践助理教授谢渊沫设计,灵感源自校园中庭的百年古树

 

如此设计,是PCI主任Adam Brandenburger眼中“兼顾创新、实用与象征手法的选择”。“师生在室内上课时,可以放眼室外,琢磨课堂内容的同时,思考我们周围的一切。”

作为项目创始人,Adam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J.P. Valles讲席教授、坦登工程学院杰出教授,也是上纽大全球特聘教授、经济学学科负责人、上纽大与纽大斯特恩商学院联合培养硕士项目主任,2024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得主

他在剑桥大学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全部学业,后于1987年至2002年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任教。研究领域包括博弈论信息理论商业战略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enneth J. Arrow(1921—2017)曾如此评价:“Adam Brandenburger关于博弈论知识要求的著作已成经典。这对理解有关博弈论和现实经济的总的经济理论有着深远的重要性。”

2002年,Adam加入纽约大学。十年后,纽大和华东师范大学联手,创建了中国首个中美合办研究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

“‘大学’二字往往蕴含着悠久的历史”,而上纽大,是“一家初创机构”,坐落于“本世纪的全球城市”之一——上海。

“人才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资源。为了保持人类社会的继续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让最有天赋的年轻人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上纽大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雷蒙(Jeffrey Lehman)说,“因此,至少需要让一部分大学能专注于培养这样的创新型人才。上海纽约大学的创立,就是一次以建设这样的大学为目标的大胆尝试。

听闻雷蒙校长想开设与创造力有关的项目,Adam欣然领命。以他为首的主创团队相信,“要想发展自身、造福世界,创造力创新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PCI和交互媒体与商学(IMB)专业紧密关联,但非商科项目,课程向上纽大全体本科生开放,同校内其他课程相辅相成。

有一门课——“创造力入门”(Creativity Considered),作为项目新设“创造力与创新”(Creativity + Innovation)辅修专业的必修课,由Adam和雷蒙校长共同执教。

 

2
“创造力入门”课上,雷蒙校长(左)与Adam(中)共同执教

 

所谓“入门”,是教学生如何创造吗?Adam的答案是否定的。

创造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用概念式的语言描述‘创新’,赋能学生,让他们可以按图索骥,识别自己发挥的哪股‘力’是创造力,并实现天赋与知识的联动。”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反思何为创造力,并在课堂讨论中,“感受不同文化对创造力和创新的不同解读”。这也是大四学生Angela Guo眼中“重要的一环”。“探讨引发深思,这也非常适用于我们今后的生活。无论投身哪个行业,我们都能反思所作所为,探究创意的构成要素,并举一反三。”

 

adam brandenburger
授课进行中

 

这门课,以学生创造力的成果展示收官。大家自主挑选“创新之最”,可以是人、企业等实体,也可以是理念,并围绕所选内容,解读创新、挖掘潜能、实践创意。

始于阅读、终于讲演。“从根本上而言,这是一段自我打磨(the intensification of oneself)的旅程”,浓缩了PCI的四“M”准则——思维(mindset)、规划(mapping)、方法(method)和制作(making)。

有人研究流媒体播放平台网飞(Netflix)的发家之路,有人尝试为喜爱的影视剧写歌,还有人从创业家的故事中获得指引。

包含创业,不只是创业。

“万事开头难,创业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部分,就是你得先有个好点子。”Adam说,“由此说来,PCI希望培养的能力,位于整个过程的‘上游’(upstream)。我们关注的是创意的诞生。

“比起直接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教授更愿意提供多样化的材料,鼓励你自己去发掘创意、探索实现的可能。”2024届校友Cindy Li说,“哪怕我们的创意还没成型,哪怕我们只是发问,或将各种兴趣点随意拼凑,他都会给予肯定。我们变得敢于分享和讨论,也更加自信。”

在Adam看来,“激发各专业学生对PCI课程的兴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个人的独特经历,为创新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不同’意味着互相学习、保持好奇心。”

 

3
Adam在前滩校园南楼的办公室里

 

若一定要给PCI冠上主旨,他觉得是“种下一颗种子,共话全球创造力与创新教育的未来”。

“我们正在探索PCI如何塑造学生对自身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认知,即便学生已经毕业,我们仍会追踪研究。目标是基于创造力和创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构建一系列理论假设,供大家探讨。”

 

2. “推陈出新”是真理?

1996年,Adam与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Barry Nalebuff教授合著《竞合战略》(Co-opetition)。二人以“竞合”之名,将博弈论与商业战略相结合,首次提出了“竞合战略”,用多个实例讲解博弈论有何用、如何用。           

此前,博弈论多局限于抽象的理论探讨。

该书将其从“形而上”的层面拉回实际应用,一经面世,便登上《纽约时报》和《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畅销书榜单,所述理念在实业界和学术界引发探讨。

今年10月,著作的中译本再版发行。

 

4
左:Co-opetition;右:《竞合战略》

 

我们当如何与竞争对手合作,达成双赢?

对于“博弈论的基本前提”,相关讨论“可追溯到1928年”。“各方之间的互动,有竞争也有合作,但当时一提到商业战略,通常就默认是‘竞争战略’”,Adam认为“领域内需要多一些平衡”。

“博弈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商业战略则基于案例研究和框架”,他希望“在二者间架起桥梁”。

“竞合战略根植于博弈论,不止于博弈论。它采用了博弈论的部分观点,为商业战略引入新的思维方式。”Adam说,“迄今为止,博弈论一直都是一门语言,在计算机科学、进化生物学等诸多领域都很实用。将其不断完善直至成为理论,是需要建立在事实之上的。”

著书至今近三十年,时移世易,他和Nalebuff教授自觉书本要跟上时代,便在2021年推出新篇“The Rules of Co-opetition”(编者译:竞合战略的法则),刊登于《美国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二人通过食品、物流、科技、汽车行业、网购平台、航空公司、搜索引擎及银行借贷等多领域实例,阐述了博弈论是理解竞争的工具,更是推动积极变革的方式。

做学术,要洞悉世事变迁,也要教研结合,课堂是Adam灵感迸发的另一沃土。

包括他在内的战略学教授,对学生思考战略问题的引导,通常离不开分析工具——五力分析模型、价值流图、SWOT竞争分析图等。

学生深知这些工具不可或缺,却发现它们仅够解析当前商业,难以重塑市场格局,无法导向未来。所学与所想之间的差距,令人沮丧。

“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源于创造性思维,即灵感闪现、思维碰撞、出奇制胜。”Adam把目光投向企业高层,看他们为制定开创性战略,都有哪些创造力方案。

这些方案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思维过程,而非具体的行业或商业模式”,且简便易行,能孕育出新的运营战略。

Adam由此得出实现突破性战略的四种途径——对比(contrast)、组合(combination)、制约(constraint)和背景考量(context),观点汇总为“Strategy Needs Creativity”(编者译:战略需要创造力)一文,于2020年发表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入选刊物当年“十大必读文章”,被誉为年度权威管理理念之一。

深耕博弈论四十载,Adam认为理论的发展已走到变革的关口。就像过去融合商业战略等跨学科知识那样,他开始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学者合作,探索人脑在博弈过程中的运作机制。

“我们有一项研究是探讨参与者在博弈中如何以己度人、开展更高维度的思考。基于这些成果,我们正在构建理论。如此说来,现在正是将博弈论与认知科学相结合、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时候。”

“‘出新’不只源于‘推陈’,也存在于不同领域的组合。”如果能回到过去,Adam想告诉曾遭遇瓶颈的自己,连接不同学科,也能擦出创意的火花,照亮前路。

 

3. 学术之外

本科时,Adam主修自然科学与经济学双专业。读博期间,他曾到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访问交流。

“一边是学术理论,一边是现实世界,二者在此交汇。那一刻,我深感自己适合这里,适合在商学院做研究。”

被博弈论深深吸引,皆因其妙处在于“研究各方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用数学来探讨理论”。

数学,在他眼中,是“美”的代名词。Adam感慨自己“上小学时,就遇到了很会教数学的老师”,让他刚刚入门,便能窥见艺术。以数学为载体的博弈论,自然也蕴藏着美学的韵味。

谈及儿时的梦想,他说是成为“行走的百科全书”。

“小时候,没有网络和手机,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寥寥无几。那时,我最喜欢坐在客厅,读《大英百科全书》,幻想有朝一日,自己能无所不知。”

如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知识的门槛大大降低,需要学习的领域愈发广阔”。Adam笑道:“有太多东西是我不知道的,没法停止学习的脚步啊!”

身为摄影爱好者,他格外热衷城市景观,记录天际线的轮廓。在他看来,钢筋水泥构筑的几何线条,经过镜头的诠释,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果有下辈子,就去当个摄影师吧!”

 

5
多年前,用老版宾得单反相机拍摄的丹麦乡村风光 摄 | Adam

 

6
黄昏时分,上海前滩的天际线 摄 | Adam

 

一千个人眼中,一人会是一千种模样。

上纽大IMB本科培养负责人、IMB艺术助理教授袁雁悦是PCI的一员,她形容Adam是团队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领袖”。“只要Adam在,大家就会觉得安心,因为他总能在大大小小的事上为我们领航。他总是行胜于言,天然具有榜样的风范。”

他是“道谢达人”。上纽大图书馆的同事曾协助“创造力入门”授课,从与之往来的邮件中,看到了“表达感谢的一百种方式”。“教授会认真感谢每个人。之前打印机坏了,师傅来修,他专程找到对方,只是为了当面道谢。学生列出观点给他看,他也是逐条回复,最后感谢学生愿意与自己分享看法。”

他是“领路人”。Angela Guo在大一暑假寻求研究助理的实习岗位,巧的是,Adam正在开展一项关于跨文化教育如何影响学生及其创造力的纵向研究,需要采访在校生和校友。“教授直接让我加入了研究团队。正是这次机会,让我有幸看到学术研究的幕后世界。”

他是“同行者”。2023届校友卢山曾是上纽大商学和经济学荣誉项目的一员,师从Adam。对是否引入某个模型,二人争论许久。他思考一周后回复卢山:“你的判断更有道理。”“教授是这个领域的权威,能跟本科生这样平等和高效的交流,尊重我的想法,共同去做一个决策,让我印象深刻。”

在Adam眼中,自己所做的,不过分内之事。

从故乡伦敦到定居纽约,再到近十年来,每年暂住上海数月,他调侃自己有点“大城市情结”。频繁地倒时差,让他难说是已经“免疫”,还是“倒”而不自知。

无论在哪,因身兼多职,他的日程总是很满。唯一一次临时取消一堂课,是因为女儿出生。

2022年,Adam加入上纽大与纽大斯特恩商学院联合培养商科硕士项目之一——组织管理与战略硕士项目(OMS),执教“战略规划”(The Strategist)。

今年年中,他接任上纽大与纽大斯特恩商学院联合培养商科硕士项目主任。与上纽大的故事里,又增添了新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