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犹他州的麦格纳是一座人口不足三万的小镇,Carter Christensen在那里出生和长大。以他家为圆心,方圆五公里内有10多座摩门教教堂,宗教氛围浓厚。高中时,Christensen随学校的音乐项目来到纽约,他们参加了百老汇演出,在卡内基音乐厅表演,体验了纽约大学的课堂氛围。那也是Christensen第一次萌生了去远方大城市读书的念头。
看到纽约大学的师生互动模式,他决定抓住学校的“早期决定”(Early Decision)申请机会。Christensen说:“当时在纽约大学上的那门课就像是苏格拉底研讨会,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中心。了解人们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对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都很重要。”
高三那年,Christensen来到了中国,参观了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一所学校,并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中文学习。这趟旅程让他坚定了要来上海学习的决心。Christensen希望可以继续学习中文,如此看来,上海纽约大学成为他最好的选择。
到上纽大的第一天,Christensen就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听到了很多不同的语言。“刚到一个新环境,难免会有些畏惧,但我很高兴能够了解美国白人观点以外的视角。”他说。
Christensen(中)与朋友在上海金茂大厦顶楼合影
带着兴奋与紧张,Christensen投入到上纽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他选了不同领域的课程,有音乐、“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PS)和化学等等。他还辅修了中文,选修了“纪录片里的当代中国”和“文言文”等高阶中文课程。Christensen也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探索,他加入上纽大管弦乐队,演奏双簧管,之后还担任了乐队经理。
左:Christensen和管弦乐队其他成员带来精彩表演
右:作为乐队经理的Christensen为春季音乐会做准备
充分探索学术兴趣后,Christensen最终将化学确定为他的专业。受疫情影响,他曾经只能远程学习实验室课程,但这没有浇灭他对学习的热情。恢复线下课堂后,Christensen充分利用上海这座城市及上纽大的各项资源,潜心学习化学。
Christensen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完成了独立研究项目,他是实验室里唯一的外国研究员。他说:“我参加过近一个半小时的研究组会,全程中文。”在那里,他加入上纽大特聘化学教授沈其龙的团队,研究氟甲基化。“用中文学习化学把我的两个爱好结合了起来,让我有更多机会与他人交谈、向其取经,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我的中文水平。”
Christensen是唯一选修“生物化学II”的学生,获得了指导老师的绝对关注。他和毕业论文导师、上纽大生物化学兼职教授李晓涛每周见面约两小时,深入探讨论文和文献。Christensen在实验室获得的一手研究经验,加上在小班中得到的一对一关注,为他在化学领域继续深耕做足了准备。
今年秋季,Christensen将前往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攻读法医学硕士学位,方向是法医化学。他说:“我希望借助科学的力量帮助受害者还原真相,比如用指纹分析案发现场的血迹,通过鞋印还原案发过程……我喜欢化学的跨学科特征,也喜欢用化学帮助他人。”
音乐、化学、中文学习,Christensen在上纽大的生活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他说,四年里,他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而非单一思维。他越来越勇于提出质疑,总是在问:还有别的角度吗?还有别的可能吗?